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新聞分析:默克爾新任期面臨新課題
新華社記者葛晨 張偉
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基民盟和基社盟)12日與社會民主黨(社民黨)正式簽署了組成大聯合政府的協議,德國聯邦議院將于14日選舉默克爾出任總理,開啟其第四個總理任期。
同樣是組建大聯合政府,同樣是默克爾擔任總理,德國在經歷去年9月聯邦議院選舉以來的政治紛亂后,似乎重新回到人們熟悉的政治軌道。但面對已然變化的國內政壇格局、歐洲形勢和對美關系,默克爾在新任期內將遭遇新的課題和挑戰。
掌控國內政局
在默克爾前三個任期內,聯盟黨和社民黨曾經兩度組成大聯合政府。新一屆大聯合政府雖然仍由聯盟黨與社民黨組成,但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以往的穩定和團結。
從整個德國政治格局來看,雖然聯盟黨、社民黨在選舉中分別保住聯邦議院第一、第二大黨地位,但由于得票率大幅下跌,在全部709個議席中共占399個。而民粹政黨德國選擇黨成為聯邦議院第三大黨,擁有92個席位,成為讓執政聯盟頭疼的“攪局者”。
從大聯盟政府內部來說,聯盟黨和社民黨之間罅隙加深。去年聯邦議院選舉后,表現不佳的社民黨一度明確表示不參與組閣,因為黨內一些人士認為,與聯盟黨組建大聯合政府會讓社民黨被邊緣化并喪失特色,失去傳統選民信任。社民黨最終改變立場,決定參與組閣,但在日前黨內投票中,仍有約34%的黨員投了反對票。
雖然聯盟黨和社民黨達成一份長達177頁的聯合組閣協議,確定德國今后4年的內政外交走向,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各方可能存在不同解讀。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社民黨希望突出自己黨派形象,為此將在大聯合政府中優先推行本黨的政策主張,這可能損害大聯盟政府的團結。
推進歐盟改革
聯盟黨和社民黨在組閣協議中,把歐洲事務放在優先地位,具體政策包括與法國密切合作以加強和改革歐元區、將“歐洲穩定機制”發展為“歐洲貨幣基金”、準備增加歐盟預算、推動在歐洲的投資等。在德國新一屆政府中,外交部長和財政部長兩個重要職務都由社民黨人擔任,而社民黨在歐盟建設方面一直持積極態度。
外界普遍預期,默克爾在第四個任期內,有望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聯手,共同推動歐盟改革,給歐洲一體化建設帶來難得的機遇。但默克爾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面臨很多現實挑戰。
首先在德國國內,如何應對以德國選擇黨為代表的疑歐或反歐勢力,以及爭取多數選民的支持。有德國選民以為,德國政府要拿納稅人的錢去救助其他歐洲國家。
其次是如何協調與法國的立場。當前,德法兩國在歐盟改革問題上存在具體分歧,比如法國主張設立獨立的歐元區預算、立法機構和財政部長,而德國不看好這一脫離歐盟框架的想法。
再次是在歐盟或歐元區范圍內,如何與其他國家統一行動。鄭春榮說,在“歐洲穩定機制”改革等問題上,南歐和北歐之間立場不同,而波蘭等東歐國家對深化歐洲一體化并不積極。此外,日前意大利選舉結果表明,民粹主義風潮在歐洲遠未消退,這也給歐盟改革增添變數。
應付美國“變臉”
默克爾第四個任期首場考驗,就是如何避免可能爆發的美德或美歐貿易戰。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對外國產鋼鐵和鋁材征收關稅并威脅對德國汽車制造商征稅,這招致德國各界強烈反對。
根據媒體報道,去年,美國是德國商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德國對美出口額超過1110億歐元(1歐元約合7.83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德國僅從美國進口500億歐元商品。有分析師認為,德國當前最大的貿易風險來自美國。
默克爾12日表示希望通過談判解決當前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事實上,早在去年3月默克爾赴美與特朗普首次會談時,貿易問題已經成為德美之間公開的矛盾。美方聲稱,對德貿易逆差是美國必須處理的難題。由于雙方分歧一時難以解決,首場“默特會”最終不歡而散。
而貿易只是特朗普上臺之后,德美關系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雙方在氣候變化、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的立場也越來越相悖。而德國在歐洲防務、經貿合作等問題上,對美國又有著現實需要和依賴。面對特朗普的“變臉”,不愿公開“翻臉”的默克爾如何應對,將直接影響今后德美關系走向。
-
德國社民黨黨內投票同意與聯盟黨再次聯合組閣
德國社民黨4日宣布,社民黨全黨投票同意與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組成大聯合政府。新一屆德國政府有望于3月底組建完成。2018-03-04 19:21:25
-
默克爾組閣取得突破 德法共塑歐盟前景看好
德國媒體報道,經過艱難談判,聯盟黨和社民黨7日就聯合組閣協議達成一致,除各領域主要政策外,雙方還確定了未來政府各部門領導權在黨派間的分配情況。2018-02-08 21:08:3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