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7月16日電(記者許晉豫)身患疾病、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周伏貴,從沒想過自己能脫貧。但如今,他靠著兩頭牛犢甩掉了“窮帽子”。
“10年前,我家從吳忠市同心縣移民搬遷到同利村。因為沒技能、沒資金,我最初在城里撿破爛,日子過得緊巴巴。2016年,我生病后原本就困難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退耕還林補貼、土地流轉費等生活?,F在我都不敢回想那些年是怎么熬過來的?!敝芊F說。
同利村位于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如今,頭戴草帽、皮膚黝黑的周伏貴常常站在牛棚前,滿面笑容地看著自家牛棚里的9頭牛,這當中既有毛色黑亮的安格斯牛,也有“大花臉”西門塔爾牛。
56歲的周伏貴常對人說,他能有現在的生活,全靠丁秀琴去年年初送來的兩頭牛犢。
周伏貴所說的丁秀琴,是吳忠市秀琴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奶牛養殖規模達4000多頭。奶產業是利通區的支柱產業,目前當地共有規?;B殖場60個,奶牛存欄14.6萬頭,年產鮮奶64萬噸,奶牛養殖規模化率達95%以上。
奶牛養殖日趨規?;?,除了帶動就業,如何讓貧困群眾更深層次地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是丁秀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2015年,丁秀琴想出了“送牛犢”的主意。
“牧場的母牛生下小牛犢才會產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留下母牛犢,賣掉公牛犢。因母牛犢從長大到產奶需要2年多的時間,我們便想著把合作社的母牛犢送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并免費提供獸醫跟蹤服務、養殖技術服務等。牛犢長大后,合作社將其高價回購作為牧場的后備牛?!倍⌒闱僬f,這樣不僅能夠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也能降低牧場的飼養成本。
然而,丁秀琴的計劃一開始并不順利:回購首批送出的36頭母牛犢時,要么質量不達標,要么已被農戶提前賣掉,最終只收回了8頭。后來,丁秀琴便開始改送公牛犢,讓農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截至目前,吳忠市秀琴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已送出牛犢120多頭。
靠著丁秀琴送來的公牛犢,周伏貴快速邁開脫貧的步子。他說:“合作社送來的牛犢是品種好、價格高的安格斯牛,喂養一段時間后,我把其中1頭賣掉買回1頭懷孕的母牛,后來又買回兩頭小牛犢,努力擴大養殖規模?!?/p>
看到周伏貴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很高,同利村先后為他協調扶貧貸款8萬元。有了資金,周伏貴又買回4頭公牛,養殖規模一下擴大到9頭。周伏貴說,以前沒本錢,更沒膽量發展產業,現在有合作社送牛犢,村里給協調扶貧貸款,養牛還有補貼,一下子感覺生活有了希望,一定要把自己脫貧摘帽的“答卷”答好。
對于未來,周伏貴有著自己的打算。他說:“不能因為生病就什么都不干,等著天上掉餡餅,我們老兩口把牛喂好就是對家庭和社會最大的貢獻。我打算把養大的公牛賣掉積累些資金再買幾頭母牛,發展基礎母牛養殖?!?/p>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