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2/vol.63
國家統計局10月24日公布的“9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與9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個,持平的城市只有廈門一個。二手住房的價格則環比全部下降。與房價“大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市場一枝獨秀,逆勢上漲。自2014年嚴格落實就近入學政策以來,北京市部分學校的劃片范圍有所調整。隨著取消共建,嚴格按學籍、戶籍就近入學等政策的施行,擇校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些家長稱,購買學區房成了擇校的“最后通道”。記者近日發現,北京市學區房價格普遍上漲,部分“新學區房”每平方米上漲4萬元仍一房難求。
房產中介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北京西城區學區房屬實驗二小價格最高,選擇在該校周邊購房的家長也最多。該校周圍學區房中,樓房每平米均價在8萬至9萬左右,平房每平方米則在27萬至40萬之間。同時,奮斗小學、靈境胡同地鐵、西四地鐵周邊以及燈市口地鐵周邊“學區平房”的面積多在10至20平方米之間,未發現有10平方米以下的平房。
售出4.4平方米“學區平房”的地產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奮斗小學周邊面積10至20平米的“學區房”,每平方米均價在十五六萬左右,面積越小價格越高。目前該公司在售的平房面積多在10平方米左右,由于平房不受限購政策的影響,且因面積小,總價比動輒三四百萬元的樓房便宜,對于為孩子上學買房的家長來說負擔較小,所以有一定關注度。
4.4平方米的房子,賣出135萬的天價,是貴在附加價值上。試想,房子雖不能住,但能獲得北京四中、171中學等重點學校的學籍,值不值?更何況,幾年后,孩子畢業之際,會有人以更高的價接手,何樂而不為呢?正是在這種期權心態的驅使下,學區房成為“房堅強”。限購、限貸限不住學區房價格的野蠻上漲;房屋即使空間狹小、居住體驗差,也不影響學區房火爆成交。
平心而論,學籍與戶籍捆綁的入學政策,是邁向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一方面杜絕了潛規則的泛濫。試想,上名校由拼爹、拼關系、拼條子等潛規則說話,升級為拼房、拼家底的明規則執行,豈不是巨大進步?另一方面,又免除了學生和家長的奔襲勞頓,照顧了學生的安全與健康。但問題是,住房與入學資格綁定,將“權力生”擋在名校外的同時,卻降低了富裕家庭孩子的入學門檻。這無疑是“撿了西瓜丟了芝麻”。
其實,住房與入學資格綁定,不過是用明門替代了“暗門”。但只要有門檻,就會制造不公。試想,富家子弟通過買房占坑,就取得名校入學資格,豈不也是對平民子弟的另一種不公么?更何況,中介亂炒學區概念,也必然會傷及樓市調控,讓更多人成為學區房價格畸高的犧牲品??傊?平米學區房”裝不下教育公平。
加強校際尤其是名校與普通校之間的合理、有效流動,是解決學?!耙活^熱一頭冷”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落實均衡教育的根本。這需要有全局一盤棋的觀念,打破本位主義束縛,促進區域內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取長補短。關鍵是教育主管部門要統籌規劃,拿出切實有效的方案,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落實?!敖涣鳌钡恼系K在名校,好的教師不愿流出,差的教師不愿接收,但均衡教育是國家大計方針,是“硬杠子”,不可動搖,誰也不能繞著走,更不可陽奉陰違,而是要積極而為,做改革的促進派。
與此同時,政府還要加大對普通薄弱學校的投入,縮小與周邊名校之間的辦學差距,加速補上這塊短板。不可否認,一些普通學校辦學每況愈下,與當地政府對其不夠重視不無關系。長期以來,一些名校一直被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也使得名校與普通校之間的辦學條件有了非常大的差距。因此,當地政府應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在學校建設的投入上,要少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不能再厚此薄彼,做到“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樣,均衡教育才能走出一路花香。
今年初,教育部對以“北上廣”為代表的19個重點大城市發出遏止“擇校”的最后通牒;8月6日,教育部又發布《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強調義務教育學校要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近年,浙江、河北、大連等一些地方也通過教育集團、“名?!睅跣5刃问?,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但要真正解決“天價學區房”的頑疾,最根本的還是打破傳統教育政績觀,扭轉“牛校牛班”情結,真正將基礎教育定位為“為每個學生提供夢想成真的機會”。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各地出臺不同政策,為填補教育資源不均衡這個“坑”而努力。但何時能夠填滿這個“坑”,鋪砌好通往教育資源公平的平坦之路,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