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人都有被親戚朋友拉著網絡投票的經歷,即使心中有一百個不樂意,也礙于情面,點開頁面投上一票。投票的過程往往是這樣的:點開網頁鏈接,按照親戚朋友指定的人選投票,再立馬關閉頁面。
至于需要投票的到底是件什么事,候選人是不是足夠優秀,票數多的人或者項目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基本沒人在乎。
過去,網絡投票往往是一些商家拉人頭攏人氣的手段,當下,類似的網絡投票正在成為一些地方評比基層工作的“新辦法”。
筆者注意到,在一個西部省份,有部門做了一場大規模的網絡投票評比,投票的對象是省級各部門派到貧困地區駐村的干部。投票頁面上,每位駐村干部都有一張照片和數百字的工作事跡簡介,密密麻麻上百人擠在同一個網絡頁面上。
網絡投票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評選優秀駐村扶貧干部。每一個點擊算一次大眾評審的投票,大眾評審投票時間持續十余天,每個賬號每天都可以為喜歡的候選人投票。投票規則還明確,大眾評審投票后還有專業評審投票,兩輪投票按照不同的比例折算相加,最終評選出優秀駐村干部。
很明顯,要想優秀,必須有票。
一時間,候選人在朋友圈里發動親朋好友為自己投票,早上起來發、上班時間發、吃飯時間發、晚上睡覺前再發,十余天里每天都在鼓勵親朋好友堅持住,齊心協力把票投上去;候選人的親戚朋友也行動起來,親戚發動其他親戚,朋友發動其他朋友,每天盯著網絡頁面投票,生怕落下一天忘了投票;候選人所在單位也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方法擴散信息,如果本單位候選人票數落后,整個單位都有種“臉上無光”的感覺。
有人說,這樣的投票正好可以擴大駐村扶貧干部的影響力,是傳播好聲音的好辦法。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妨去看看,那些像參與商業游戲一樣的投票人,有幾個不是點開網頁鏈接后按照指定的人選投票,再立馬關閉頁面,有幾個人真正問了“到底為什么要給你投票?”
這樣的拉票評比難道不是增加基層負擔的形式主義?回歸工作的初心問一問,駐村扶貧干部干得好不好,應該由誰說了算?
自然,這些選票應該來自村里的鄉親們,來自貧困戶。駐村干部工作成績的好壞,體現在村里點點滴滴的變化,看他們有沒有幫助村里找到擺脫貧困的新路。十余天的網絡投票,浪費的是大量的行政資源和駐村扶貧干部的寶貴時間。如果真以擴大影響力為目的,大可向媒體提供好故事、好線索,一篇篇活生生的報道可以感動更多的人。
無獨有偶,有的省份評比縣域的某項創新工作,也動用網絡投票,讓所有參評縣的公務人員高度緊張,隨時關注票數變化,縣域間你追我趕,有的縣甚至給全縣人民發短信希望參與投票支持。將創新工作的成效評價寄托在水分極大的網絡投票上,既社會浪費資源,也是基層難以承受的形式主義之重。
說白了,這么多的投票評比不就是懶得思考、懶得創新、懶得負責的“懶辦法”嘛!中央三令五申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這樣不過腦子的網絡拉票評比可以休矣。(白皓)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