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中國減貧的西海固報告
新華社銀川6月21日電 題:中國減貧的西海固報告
新華社記者陳曉虎、鄒欣媛
西海固,山大溝深、干旱少雨,一度被認為“不適宜人類生存”。除掉西海固貧困的標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夙愿。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和尚頭”到“山川綠”,從“討要吃”到“倉廩實”,從“靠窮富”到“比著干”,從“謀扶貧”到“求振興”,西海固在精準脫貧的道路上付出了超乎尋常的努力。
隨著鹽池、彭陽、隆德、涇源脫貧“摘帽”,西海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告別貧困進入倒計時。
破解“生態貧困”
85歲的劉發明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姜洼村的家中,翻看自己創作的詩詞(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今日山峁變平川,層層梯田如牡丹;不見昔日和尚頭,美化山川萬古流?!痹谂黻柨h姜洼村,85歲的劉發明望著綠染的山峁,脫口而出自己的詩詞,讓跨越世紀的巨變如影像般閃現眼前。
彭陽曾是西海固生態最脆弱的地方之一,1983年建縣之初提出“生態立縣”,幾十年整地造林,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今這里山花遍野,草木葳蕤。自今年清明節以來,到彭陽賞花的游客達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8億元。
寧夏鹽池縣曾經成片的沙地已是綠蔭層疊(5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西海固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以及中衛市海原縣和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9個貧困縣區,寧夏現有的12.1萬貧困人口中仍有8.9萬人集中于此。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海固“山是和尚頭,溝里沒水流,耕種山梁峁,刮風浮土跑”。1972年,國務院調查組一份報告中寫道:西海固群眾生活仍然十分貧困,不少人家無隔夜糧,冬天沒有御寒衣。1982年,西海固山嶺大多赤裸,貧困面高達80%以上。1994年,西海固貧困人口近140萬人。2000年,西海固貧困人口還有100多萬人。
19年的退耕還林還草,16年的封山禁牧,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在西海固持續實施重大生態工程。2017年以來,固原市以不怕試錯的決心,建設了129個“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試驗示范園,在17萬余畝土地上試種309個品種。到2018年底,僅固原市的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12.8%提升至25.1%。
仲夏時節,固原市不少地方綠意盎然,小動物不時竄出林子,叫不上名字的鳥兒盡情歡唱,偶爾還會迎來瀝瀝小雨。
好山好水方相宜。修水庫、疏河道、關停沿河污染企業,固原市自2017年啟動清水河、葫蘆河、渝河、涇河、茹河“五河共治”,促進了山水田生態一體建設,再現清流潺潺,水鳥競飛。
出固原進入寧夏中部干旱帶,鹽池縣成片的沙地已是綠蔭層疊,同心縣在“火星地貌”上成功試種文冠果樹。這些綠來之不易,風景般動人,滋潤著黃土高原,帶來發展的希望。同心縣旱天嶺村村支書丁建華興奮地說,從60毫米到120毫米,全村的年平均降水量整整翻了一倍!記者看到,一大片棗林長勢喜人。
“走出‘生態破壞—干旱少雨—貧困落后’的惡性往復,走向‘生態優先—造林還草—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是西海固甩掉窮帽的根本出路?!弊灾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固原市在政府搭臺、科技支撐的前提下,以企業牽引帶動農戶參與,增強“市場嗅覺”,打造農業“前店后廠”,走上生態建設與脫貧富民結合的“綠色+”之路。
探尋“蓄能產業”
在寧夏同心縣旱天嶺村閩寧協作扶貧車間,村民在忙碌(5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自原州城區驅車翻山越溝1個多小時,才到炭山鄉南坪村,村莊民居煥然一新,老百姓養牛、喂羊,自得其樂。
炭山是原州區脫貧的“老大難”,而南坪是炭山最大的村,過去這里干旱、偏遠、沒產業,許多人只好外出打工。
來到回族老人馬術山家,上房整潔干凈,炕桌擺著馓子、油香?!靶r候經常外出要飯?,F在快70歲了,還能養4頭牛、10幾只羊呢!”老馬說。
上世紀90年代,南坪只有幾十頭黃牛,隨著草畜產業政策到戶,全村目前牛存欄2000多頭。
南坪村是西海固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固原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張和廣說,近年來,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等成為固原主打特色產業,僅去年全市肉牛飼養量達110萬頭,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養牛5頭。
突破“不可能”即為“可能”,西海固一些縣區在扶貧產業上嘗試引種新林果和高附加值農作物。大果榛子、蜜脆蘋果、俄羅斯沙棘等在固原長勢旺盛;2017年以來同心縣下馬關鎮成功試種2000畝蘆筍,這在當地農業史上從無記載。下馬關鎮黨委書記董占平說,通過企業“流轉土地+品種引入+節水灌溉”,富硒蘆筍畝均收益5000多元。
寧夏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引進閩寧協作扶貧車間,幫助貧困村民就業致富(3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原州菜心直供香港,鹽池灘羊成為地理標志農產品,紅寺堡黃花菜流通各省……從小打小鬧到規模推進,西海固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路子,邁向縱深。
西海固慢慢成為眾多客商青睞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基地。5月的一天,記者在鹽池縣青山鄉采訪時,碰到南寧的客商姚茂強,他是第二次來訂貨?!坝捎诠庹蘸?、蟲害少,寧夏的黃花菜、辣椒等農產品在南方市場很受歡迎。這次來是想推廣市場化種植,讓當地農民從‘種什么賣什么’變為‘需什么種什么’?!币γ瘡娬f。
固原市委副書記楊剛說,固原正謀劃推進農業產業規劃和品牌推廣,創新完善減貧利益聯結機制、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加快農業全要素、全產業鏈發展。
寧夏涇源縣興盛鄉紅旗村村干部組成的評分小組在入戶打分,改善鄉風村貌(5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受制于缺水,固原市主導發展輕工業帶動農民進城就業。走進位于固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紡織車間,工人正熟練操控現代化紡紗設備。寧夏豐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宮波說,明年20萬錠紡紗投產后將解決2000多人就業,其中大部分是建檔立卡戶。隨著紡織產業扎根,織布、制衣等一批企業也將聚集固原,形成抱團效應。
張柱說,引進企業以工富民的同時,政府要發揮幫扶單位的“巧勁”,挖掘消費端潛力,變“給資金”為“下訂單”;營造“一站式”服務營商環境,吸引更多輕工企業來投資建廠,把更多貧困戶變成產業工人。
力拔“精神窮根”
這是5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涇源縣涇河源鎮龍潭村。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對照“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清單”,寧夏各級幫扶干部以勤懇、負責的品格,點燃西海固老百姓奮斗脫貧的熱情。
在西吉縣新莊村,聊到開心處,62歲的脫貧戶袁啟存從背后親切地抱起了駐村第一書記王元明。“黨的政策這么好,日子越來越好,我們老百姓精神得很!”
和王元明一樣,2000多名駐村干部猶如一盞燈塔,照亮了貧困村前行的路。王家的狗、馬家的羊、誰家的養牛貸款到期了……西海固駐村干部大都熟稔于心。
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說,貧困戶主動發展種養產業,政府各項到戶補貼至少2萬多元,戶均貸款達4.9萬元。老百姓的經營性收入顯著上升,貧困村處處都有“精氣神”。
在位于固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寧夏豐源紡織廠,工人在生產車間忙碌(5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一幅寫有“我希望早上叫我起床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的書法作品,觸人心弦。在這里,100多名重度貧困殘疾人不只是被政策性托養,他們心懷夢想,為之奮斗。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南坪村村民丁永軍在給牛添加草料(5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托養中心除了配有殘疾評估、理療等現代化康復教學設施,適合殘疾人工作治療的電子商務中心、人造花操作室也讓人印象深刻?!拔覀兊淖谥际牵和叙B一人、解放一家,脫貧一戶、幸福一生。”隆德縣殘聯理事長彭云珠說。
沙塘鎮魏李村村民李佳從小患有腦癱,沒上過學,過去閉門不出。來到托養中心后,他努力學習,認識了很多字,已經是電商中心的“首席美工”,每月工資近2000元。24歲的他自力更生,如今談著戀愛,想有個家。
培訓老師在中式烹調師職業技能培訓班上為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石羊村婦女講解食材選用規范(5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扶貧工作不能干部一頭熱,歸根結底要激發老百姓“想學、要干”的動力。過了晌午,原州區頭營鎮石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沒結束烹飪雕花技能課,下節課的學員已經趕來。
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殘疾人托養中心,患有腦癱的李佳在用電腦創作(5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4月以來,像這樣的課程已經開了兩期?!痹輩^委常委、宣傳部長武殿盛說,各鄉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脫貧富民為主線,在課程設置上融合理論宣講、技能服務、便民綜合等6項服務,采取積分制愛心超市獎勵辦法,老百姓參與勁頭很足。
鋪就“振興之路”
這是5月17日無人機拍攝的寧夏涇源縣興盛鄉紅旗村。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天高云淡,鳥鳴山澗,屋舍儼然,花木欣欣向榮。行走在涇源縣興盛鄉紅旗村,不禁感嘆,這個六盤山下偏遠閉塞的小村莊,如今已成詩意棲居的美麗鄉村。
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窯坑子村村民在蘆筍田間進行旋耕作業(5月21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記者采訪時,正趕上由3名村干部組成的評分組入戶打分。走進一戶正在裝修的人家,門框旁貼著“較清潔”的標簽,院內有些雜亂。評分組成員、村支書于建英忍不住嘮叨著,“院子清掃不及時,這次評‘不清潔’”,被點評的村民有些難為情。
六盤山腳下盛開的油菜花(5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不怕貼的標簽被撕了?“不怕!誰要是撕了,我們就上傳村容村貌微信群,誰還不顧個臉面?”于建英說,以前哄著、求著老百姓干,現在靠“入戶評分,集分獎勵”來引導。
山變綠、路變平,產業興旺、村莊變美,“脫貧摘帽”的鄉村正在內外兼修,擦亮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
寧夏海原縣西安鎮下小河村婦女董玉蘭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孵化創業基地刺繡(3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肉牛滿圈,牛棚里為何不難聞?涇源縣龍潭村村民冶三成笑著指給記者看,秘密就是“生態牛床”,原來在牛棚里鋪墊了50厘米混合木屑和生物菌種的墊料,?;顒訒r使墊料與糞尿發酵,牛棚干凈少味。
農民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進行覆膜種植(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生態牛床”成就了農村有機農業循環鏈。涇源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小飛說,涇源豐富的林草為牛床墊料提供了大量原料,木屑與牛糞在牛棚中經過幾個月發酵后,清理出售給加工有機肥的扶貧車間,有機肥再還田,有效帶動有機農產品種植。
紅瓦白墻,綠樹掩映,美麗村莊開門迎客。在紅寺堡區永新村智慧民宿,獨立的廚房、主臥、次臥圍成一座院,燃氣灶、冰箱等電器齊備,廁所也采用水沖式。去年,紅寺堡舉辦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期間,這些民宿成為參賽隊員的首選住地。“當時在這兒備戰的3支隊伍拔得頭籌,大家載歌載舞,熱鬧了一晚上!”永新村村支書李文彬說,剛開始沒人愿意干民宿,去年老百姓嘗到甜頭,今年報名的特別多。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茹河瀑布景觀(5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貧困村脫貧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選擇返鄉創業,為“自己出生的村莊”添一塊磚加一片瓦。大學生陳澤恩從重慶回到彭陽縣小石溝村,發展“互聯網+土蜂”養殖產業;西吉縣焦建鵬從銀川回到龍王壩村,將民房變客房,把農民培訓成導游,龍王壩已成遠近聞名的“美麗休閑鄉村”;從海原縣老莊村走出去的郭鵬飛回鄉創辦電商平臺,在銀川建立社區零售店,家鄉的馬鈴薯、香水梨等農產品直達市民,帶動100多個貧困村的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