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認識和理解自然規(guī)律 發(fā)揮氣象防災減災作用——訪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
新華社記者高敬
今年3月23日是第59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太陽、地球和天氣”。當日,中國氣象局舉行啟動儀式,2019年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在全國同步啟動,邀請公眾走進氣象部門,樂享氣象科普大餐。
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有何深意?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表示,今年的主題,旨在凸顯太陽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呼吁關注氣候變化、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等,傳遞促進政府和社會公眾深刻認識和理解自然規(guī)律、科學防范極端天氣氣候風險、積極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和理念。
她解釋說,太陽一直是天氣、氣候和地球生命背后的驅動力。太陽與地球距離約1.5億千米,適宜的距離使得地球能保留一個由氧氣和其他氣體組成的外層大氣圈以及一個富含地表水的水圈,適宜生命繁衍生息。太陽是地球氣候系統(tǒng)最基本的能量源,也是空間天氣擾動的主要源頭。太陽輻射變化影響著大氣運動,也帶來地球冷暖變化、四季輪替。
中國古人確立了“二十四節(jié)氣”,形成關于氣候、時令、物候等變化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人類透過自然現象認知天氣的規(guī)律性,并順天應時趨利避害,這一做法古已有之。
劉雅鳴說,如今,人們對太陽、地球和天氣的科學認知日益深化。全球氣象監(jiān)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適應性不斷增強。在中國,風云三號D星和風云二號H星、風云四號A星已加入中國極軌和靜止氣象衛(wèi)星家族,實現8顆氣象衛(wèi)星縱覽風云;200余部新一代天氣雷達不間斷運行,實現氣象數據即掃即傳;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超過1萬個,陸地空間分辨率從平均71千米縮小至30千米。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中國積極發(fā)展智能網格預報。
“2018年,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7%,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88%,臺風路徑預報水平世界領先,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面達86.4%,氣象服務滿意度首次超過90分。”她說。
當前,全球變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生。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以來,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1℃。這導致冰川融化,海洋變暖,海平面上升,從而又促使更多、更頻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
劉雅鳴表示,面對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挑戰(zhàn),我們要不斷提高氣象災害監(jiān)測的基礎能力、預報的核心技術能力、信息的有效覆蓋能力、風險的科學防范能力,發(fā)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堅持趨利與避害并重,在服務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拓展適應氣候變化服務新領域,科學開發(fā)氣候資源,服務綠色發(fā)展。
同時,要強化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推動智慧氣象服務轉型發(fā)展,提供更加智能、精準、互動、普惠的氣象服務;還要積極參與氣象全球治理,開展全球監(jiān)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深入推進“一帶一路”氣象發(fā)展合作,在人類社會重大氣象災害防范應對中擔起大國責任;不斷加大氣象科學普及力度,提升公眾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與能力。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