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不久前的臘月二十三
我們剛把灶王爺送走嗎?
今天是正月初四
我們要迎灶王爺回民間啦!
“灶神”
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爺
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
司飲食之神
平日里
在煙熏火燎中
爐灶風箱前
灶王爺總是靜靜地看著我們
春夏秋冬里的一日三餐
和瑣碎細小的柴米油鹽
他都默默記在心底
而每當到了過年的時候
那個在我們看起來
總有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
讓人感覺敬畏的灶王爺
也像是受到了
人間過年歡樂氛圍的感染
以“被迎接”的方式參與了進來
民間一直以來
有這樣一句俗諺:
“送神早,接神遲”
所以要在大清早的時候“送神”
但是“接神”卻要遲一些
在下午四時左右
除了準備好牲禮果蔬以外
每家每戶還要
放鞭炮、焚香、燒金紙
用來恭迎灶王爺
在北方
正月初四這天
有灶王爺要點查戶口的說法
因此很多地方也有初四忌出門的習俗
這一天
老北京還有吃“折籮”的傳統
所謂“折籮”
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
合在一起的大雜燴
以前
物質條件并不是太充裕
甚至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雞鴨魚肉更是成了一種奢侈
↑1984年,江蘇興化縣昌榮鄉農戶準備年貨。
于是
過年這段時間
就成了大飽口福的好機會
人們總是會盡可能地置辦
最好的食物給年邁的老人
和饞嘴的孩子吃
但是食物準備太多
常常會有剩余
如果扔掉它們實在是太可惜
所以到了初四這一天
要把之前幾天吃剩下的食物
用“折籮”的方式處理掉
↑1953年,天津市漢沽區蘆臺王德鑄(左一)一家吃團圓飯。
在福建莆田
有一個獨特的地方風俗
那就是在大年初四時
要重新圍爐過大年
又叫“做大歲”
在這個看似“奇怪”的傳統習俗背后
其實隱藏著一段屈辱的故事
根據《莆田縣志》的記載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外敵突然來襲,城池被攻陷
尸橫遍地、哀鴻遍野
老百姓們只能紛紛逃到山中避難
↑兩位小朋友展示一對白額春聯。在“做大歲”的同時,莆田城鄉家家戶戶普遍張貼白額春聯,以示祭奠之情,節慶表余哀。
兩個月后
敵人被擊潰
他們才得以在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但是因為年節已過
人們只能在二月初四重新過年
為了永遠記住這段傷痛的歷史
人們約定
此后的每年都以除夕為“小年夜”
以正月初四為“大年夜”
再過一次年
當年遭受過的苦難
或許會被人遺忘
但卻以另外一種形式
讓人永遠銘記
↑在莆田,每年正月初四(仙游為初五),會跟除夕一樣重新來圍爐、過年(資料圖)。
其實
民間的一些說法
現在看起來有些過時
甚至令人費解
但不能否認的是
這些傳統民俗
不僅蘊含了中國人
祈福避禍的美好心愿
也蘊含著無盡的歷史含義
成為隱藏在每個人血液中
代代相傳的寶貴基因
在今天這樣的日子里
或許可以停下出去聚餐的腳步
和久日不見的家人一起
圍坐在飯桌前
開開心心地
吃上一頓豐盛的團圓飯
湖北省建始縣花坪鄉張家槽村的一戶家庭圍坐一起吃團圓飯。新華社發(周阿寒 攝)
有家的地方
就有歸途
?
策劃:劉洪
監制:陳璟春
作者:劉怡然
設計:王晨曦
編輯:蔡夢曉
校對:谷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