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我從工作開始,一直在稻田里耕耘、拓荒,也從壯年走到了老年。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回想當年,從對經典理論產生懷疑,到迎難而上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一個又一個攻關目標取得突破,一路走來,夢想伴隨著奮斗,既有探索的艱辛,又充滿奉獻的快樂。
袁隆平“禾下乘涼夢”雕塑。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谷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攝
20世紀80年代的袁隆平。圖片由湖南文明網提供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路有餓殍的景象深深刺痛了我,我意識到自己既然是學農出身,就應該為農民增產糧食、為人們吃飽飯作貢獻。1964年,我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經過9年的艱苦努力,1973年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1976年起,雜交水稻得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這項科研成果讓中國人有了徹底擺脫饑餓的希望。
1978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新一輪的拓荒。也是在這一年,我的科研生涯相應發生重大轉變,晉升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使我擁有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改革試驗田。從此,我就在試驗田里年復一年地耕耘、播種,希望把雜交水稻的種子播撒到神州大地。40年過去了,實踐表明,雜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規稻增產20%。近年來,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7%,而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5%。雜交水稻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科學研究無止境,我并不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近十多年來,我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目標的實現,比我的預期提前了5年。
20世紀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觀察雜交晚稻的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殷菊生 攝
2009年9月,袁隆平帶各國朋友參觀試驗田。新華社發
從2015年開始,我們又向超級稻新的目標發起了攻關:大面積示范每公頃達16~17噸!迄今,也已取得重要進展。2015年到2017年,云南省個舊市的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已連續3年在6.8公頃的示范片上實現每公頃超過16噸。2018年,這個示范片更是突破了大面積高產示范,平均單產每公頃17噸,創造了新的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最高世界新紀錄。
這40多年來,我深切地體會到黨和國家對農業、對科技的重視,特別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鉆研科學技術的積極性,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發也是得益于此而大力發展,產量紀錄頻創新高。我追求高產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禾下乘涼”最終將夢想成真,令人欣慰。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為了完成這個心愿,我和我的團隊積極推動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的進程。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于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后,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通過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近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0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我聘為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范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為造福世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中國種子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既解決當地的糧食問題,又發揮了“外交王牌”的作用。
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使用遙控器操控飛行器噴灌雜交水稻試驗田。湖南日報記者趙持 攝
2017年9月29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鎮的試驗田中查看低鎘水稻的長勢。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
一路走來,我于1981年獲得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2001年獲得首屆最高科技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此外,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美國“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沃爾夫獎”等二十余項國內國際大獎。成績代表過去,原來我只想搞到八十歲,但是面對新時代新機遇,老驥伏櫪,我還要拓荒不止、奮斗終身。
其實,我只是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代表,我的故事就是一個為億萬民眾解決糧食問題的故事。我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人“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同時,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發揮重要作用。(袁隆平口述,辛業蕓、劉忠宏整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