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歷歷,十年巨變。
長大后我要當空軍——當年的12歲“舉牌男孩”程強,已成為空降兵“黃繼光班”班長。
建最美的“云朵上的羌寨”——汶川縣蘿卜寨從一片廢墟變為旅游勝地,甜櫻桃、紅脆李、青脆李遠近聞名。
10年,災區的每個人每一村每一鎮每一城,都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感恩和奮進是這里最鮮明的特質。
從七日搶險救人到百日安置攻堅,從防治次生災害到維護災區穩定,從三年重建到十年振興……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帶領四川人民創造了從悲壯走向豪邁、從恢復重建到發展振興的史詩新篇:2017年,汶川地震39個重災縣(市、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27億元,是震前的3.2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48億元,是震前的5.4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28億元,是震前的4.1倍……
滄海桑田,誓言錚錚。
城鄉面貌實現歷史性改變、民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步、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改變、產業發展達到再生性跨越、生態環境有了實質性改善……10年巨變的背后,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是省委、省政府帶領全川人民感恩奮進的堅實步伐。
聚力
讓家園更美麗
全國100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1萬多名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工作者,參與了39個重災縣(市、區)、700多個鄉鎮、2000多個村莊的重建規劃。
白脊青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的川西民居……現在的汶川水磨古鎮,美得如一幅水墨畫。
如果不是鎮中心用青花瓷碎片拼成的“大愛無疆”四個字,很多人可能都會忘卻:這個美麗的川西小鎮,竟是從一片廢墟中長出來的。
巨變,始于災后重建。震后,國家出臺《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在13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上,為近2000萬受災民眾重建家園——10年前的錚錚承諾,猶在耳畔。
為了家園更美,全國乃至世界的智慧向這里匯聚。全國100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1萬多名城鄉規劃和建筑設計工作者,參與了39個重災縣(市、區)、700多個鄉鎮、2000多個村莊的重建規劃,向農村居民提供了近1000套設計圖紙供選擇。
為了家園更美,數以萬計建設者的血汗朝這里匯聚。響應中央號令,18個省市的援建大軍挺進汶川地震災區,3年實施援建項目3668個,援建金額達870多億元。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傾情支援,其中,香港援助項目190個、資金100億港幣;澳門援助項目106個、資金55億澳門元;臺灣同胞捐款資金達13億多元人民幣,落實援建項目189個。
戰天斗地,一個又一個奇跡在災區出現。在綿陽,全國唯一一個羌族自治縣、北川新縣城在安昌江畔重獲新生并不斷生長;在德陽,由江蘇無錫援建、總投資約25億元的漢旺新城,2萬多漢旺市民搬進了新居,漢旺鎮再次“旺”了起來。
10年來,各種各樣的鏡頭聚焦這里,直播家園新變化:連片的板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連一棟的美麗新居;中斷的道路連好了,新建的道路數量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還多;殘破的植被修復了,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正在構筑……
如今,行走在汶川地震災區,最漂亮的是新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建設水平和發展基礎遠超災前。
崛起
讓產業更興旺
“產業發展振興”是《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明確的首要任務。在曾經的災區,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集群不斷成長。
10年前,因為地震,50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一度停工停產。
經濟發展的腳步不能停!2011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四川省政府正式下發《汶川地震災區發展振興規劃(2011—2015年)》,“產業發展振興”是《規劃》明確的首要任務。
一家家企業,重新開動起生產機器。在地震中遭受重創、直接經濟損失達27億元的東汽公司,依靠頑強拼搏的精神,重新站上世界制造水平前列,更為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個個園區,承擔起地域發展的引擎功能。借力國家政策機遇與遼寧省的傾情援建,安州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極大提升,一大批工業項目落戶,產值從當年的不足1億元,提升為2017年的262.05億元。
一座座新城,裝上強勁的產業之“心”。震前的水磨鎮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區,抓住災后重建的契機,水磨鎮搬遷了鎮上所有的重工業,定位為集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羌寨小鎮,如今已成功晉升為國家級5A景區。
10年間,四川經濟發展持續高效運轉:2017年,四川GDP突破3.6萬億元,16個市州GDP突破千億大關。
最受關注的汶川地震災區,不僅堅強崛起,還承擔起中流砥柱的責任:汶川地震受災嚴重的6個市州,2012年經濟總量在全省占比49.63%,2017年提升至52.88%,提高3.25個百分點。一體化速度越走越快的成德綿地區,更是成為全省經濟的壓艙石,占據著前三甲的位置。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石墨烯等產業競相發展;一批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集群不斷成長;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曾經的地震災區,如今正邁步新時代,產業發展實現再生性跨越,前景可期。
發展
讓日子更帶勁
圍繞住房、產業、就業、基礎、教育、醫療、生態扶貧“七個重點”集中攻堅,2017年,災區貧困縣由18個減少到13個,貧困人口由99.9萬人減少到22.32萬人。
“在或淺或深的傷痕上,開出成長的花?!边@是安康家園園長胡源忠的心愿。地震之后,位于雙流的安康家園一共接收了地震孤困兒童712名。10年間,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畢業,其中282人考上大學、342人職高畢業或就業或參軍,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和社會有用人才。
無情地震帶來的傷痛,被時間漸漸抹平。生活在繼續,笑容又重新回到災區人民臉上。笑容,來自搬進“科學選址、高度設防”新居的踏實,源自“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就業”的滿足,也源自“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安心。
圍繞住房、產業、就業、基礎、教育、醫療、生態扶貧“七個重點”集中攻堅,2017年,災區貧困縣由18個減少到13個,貧困人口由99.9萬人減少到22.32萬人,減貧人口全部達到國家“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而整個災區,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在原址上重建的青川新縣城,城市綠地率達到39%,人均綠地面積達10.5平方米。“地震后,房屋損毀,我從山上搬到這里來住,生產生活條件方便了不少,現在感覺很幸福。”住上了好房子的青川縣村民何邵容還準備開辦農家樂,增收致富。
在汶川,映秀鎮村民楊云剛的家里貼著一副春聯。上聯:不忘初心,汶川正崛起,恩如玉液千家醉;下聯:常懷使命,映秀欲騰飛,愛似春風萬物蘇。橫批:感恩祖國。
楊云剛家的日子,也如這對聯說的一般。地震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楊云剛以“博愛”二字命名,開了一家飯莊,“一年干下來,純利潤大概有15萬元,日子是越過越帶勁啊?!?/p>
作為震后我省首個開建的鐵路項目,成灌高鐵見證著都江堰災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一趟名副其實的發展振興快車。
城鄉面貌到基礎設施,從生態環境到民生事業、產業發展,汶川地震災區的十年巨變濃縮進一句話中:路通,人和,產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