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到鄉村去
7年前,一對大城市里的年輕夫婦先后離職,在青島嶗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給自足實驗室”,盡量不使用與不可持續能源相關的工具,獨立生活了5年。現在,他們新的“社區實驗”正在福建的丘陵之中進行。而從一開始,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
剛剛下過一場大雨,邢振和一名從青島來的朋友種秋葵,身后是唐冠華、邢振夫婦居住的圓頂木屋。
3月中旬,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剛剛下過一場大雨??h北部關中村山腳下的農田里,兩個穿著格子襯衫、抓絨衣的年輕人正用不太熟練的動作揮著鋤頭翻地。對于居住在半山腰一座圓頂木屋的唐冠華和妻子邢振來說,這是再平常不過的畫面。然而兩年前,他們從青島來到關中村建立“南部生活”共識社區時,這里還是一片難覓棲身之所的荒地。
早在2011年,面對城市的高房價和霧霾,22歲的唐冠華就開始思考一種主流之外的生活方式。很快,從事廣告設計和理財分析工作的唐冠華和邢振先后離職,在青島嶗山的山林中建立了“自給自足實驗室”,盡量不使用與不可持續能源相關的工具,獨立生活了5年。
來到福州后,唐冠華花5萬元購買了一輛二手汽車,靠這輛車拉回了許多建筑材料。
“南部生活”是另一個實驗的開始:在當地公益基金會的幫助下,他們租下了福州關中村500畝土地,使用期限20年。建設初期,曾有60多人聚集在這里,現在有7名常住成員。唐冠華和妻子邢振希望聚集一群有著共同理念的人,通過自然農耕、生態建筑、可持續能源和制作手工日用品等技術,解決長期居住在農村的生存問題,并建立親密的聯系。
在提出申請,并在當地居住一段時間后,經過常住居民投票表決通過,即可成為“南部生活”的正式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經過民主商議、投票,表決出一系列公約,對公共支出、社區公共基金等進行規范。他們共同制訂了與土地為善、與村莊為善、與伙伴為善的三項原則,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不惡意競爭,彼此平等互助。社區還曾短暫引入過南部生活社區幣,用于社區相關的交易,也供消費者購買社區的產品與服務,可與人民幣1∶1兌換。
唐冠華和邢振夫婦居住的圓頂木屋室內一角。
夫妻倆居住的圓頂木屋距離村子幾百米遠,是和朋友們一起搭建的。屋里的電氣設備一應俱全,太陽能發電在村子停電時仍能應付日常消耗。屋外停著一輛二手的紅色兩座跑車,用來載人拉貨。與嶗山的“自給自足實驗”不同,這些只有在現代工業社會才能量產的物品成了山中生活的得力工具。
邢振打算在屋后的菜地里種些秋葵,從翻土到播種,整套動作都做得麻利。剛到福州時,南方氣候讓她種的蔬菜顆粒無收,“北方的種菜經驗在南方田地里行不通,要從新開始學習”。在嶗山生活期間,唐冠華曾自制發電機、洗衣機、環保旱廁。如今只有旱廁被帶到了福州,并被鄭重地設置在房間正中央,“沒一點味道,不會吸引蚊蠅”。
唐冠華近期的工作是建設一棟集公廁和淋浴功能為一體的木屋。勞動前,他會擦好防曬霜,戴上手套,還會選一首喜歡的歌曲,“并不是為了艱苦的生存,而是要快樂地生活,也只有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和選擇那輛紅色二手跑車的理由一樣,唐冠華希望這個社區的生活美學并非單純的“回歸原始”,而是“給城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
2016年,邢振與唐冠華制作了名為《獨立之道》的紀錄片和紙質書,里面分步驟記錄了他們制作和使用各種工具的辦法,并提供開源下載。
3月14日傍晚,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關中村,“南部生活”共識社區成員在墾荒前將蘆葦和野草燒掉,日本建筑師吉富遙樹、社區發起人唐冠華和邢振(左至右)見到燒荒的場景,臨時起意來到現場演奏。
2017年底加入社區的日本籍成員吉富遙樹是一名建筑師,他設計并正在搭建的“曠野餐廳”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集中就餐場所。傍晚歇工后,他和唐冠華一起彈琴唱歌。寂靜的山林中,歌聲傳得很遠。
33歲的“聾沒耳”曾在北京為奔馳汽車提供IT運營維護,辭職后來到這里。20畝的農田里,他每天定時勞作,播種土豆,挖坑種樹。初來時籃球大小的啤酒肚早已不見了,“過去5年在職場中沒有創造出一件產品,但眼前的土地可以生產出實實在在的東西”。
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學校工作的王海龍在村里一家公益學校擔任兼職教師。
王海龍是除唐冠華夫婦外,第一批抵達福州的人中唯一留到現在的。曾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學校任職的他幾乎是社區里最忙的人。除了務農,他還要照顧一家公益組織和社區合作的自然學校,周末帶著城市來的孩子種樹、種水稻。他說,也許有一天他也會離開,“種樹的人未必就能吃到果子”。
于伯公今年48歲,曾在北京從事藝術創作。2016年來到這里后,他進行了大量房屋改造,并自釀白酒,自制弓箭。
社區成員們對外銷售手工皂、自釀白酒,紡織課、弓箭制作課、付費短期居住體驗也能帶來收入。然而社區的公共資金依舊處于緊張狀態,最近一次寬帶繳費后,資金余額已是負數。唐冠華申請了所有目力所及的公益基金,但絕大部分窟窿需要他自費填補。
?
30歲的劉繼虎在社區經營著一家養豬場,大學所學專業是畜牧獸醫。
3年的時間里,共識社區的人口一直流動,一個個成員和社區互相觀察,互相篩選,理念不一致的選擇離開。2月中旬,55歲的詩人管黨生加入社區。3月中旬,23歲的楊帥在社區短暫居住后,拒絕了唐冠華等人的挽留,打算回到老家成都附近的農場“再學習學習”。
許多人從外地趕來,看一眼就走了。有戶外愛好者不住樓房,帶著帳篷就上山。還有尚在哺乳期的母親帶著孩子滿懷憧憬而來,但社區硬件達不到要求,一段時間后還是離開了。
來自廣西北海的思雨今年30歲,曾在這個社區生活1年,已于3月底搬離。
從邁出第一步開始,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唐冠華認為,現在硬件還在建設,最需要的就是人。一位女性成員因多次違反規定,經過社區所有居民投票表決后,被開除出常住居民名單。被“驅逐”后,此前在農場工作、自發來到這里的她在社區附近的村子流連了一陣,最終決定離開,“在社區的一年,別人像是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缺點”。
唐冠華所憧憬的社區最終模樣,是一個新的家庭,“相伴而生,彼此守護,承諾在一起,分享所有,共同撫養后代,贍養老人。不分離的愛?!惫倬W的理念介紹頁面上,最開頭這樣寫著。(記者 李雋輝攝影報道)
-
多地打響鄉村振興戰略“第一槍” 美麗鄉村建設成重要抓手
北京方面,據北京市農委新聞發言人康森介紹,2018年北京市農村工作會議部署的五大方面工作中,首先就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韓長賦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發展也要堅持高質量發展,要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018-04-10 08:08:25
-
年薪10萬元!成都公開招聘36名鄉村規劃師
據悉,此次成都向社會公開招聘、征集的36名鄉村規劃師,未來將在成都市天府新區、溫江、郫都、簡陽等地區從事規劃相關工作。2018-04-07 18:30:33
-
凈鄉風 留鄉愁 聚鄉情——江西萍鄉鄉村振興重“走心”
新華社南昌4月6日電題:凈鄉風 留鄉愁 聚鄉情——江西萍鄉鄉村振興重“走心”新華社記者賴星清明時節,漫步在鄉村小道上,感受文明新風拂面;流連于民俗館,觸摸鄉村歷史文脈;在屋場貼心會上,求索鄉村善治之路……在江西省萍鄉市,當地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助力鄉村振興。2018-04-06 17:01:07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