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瑪沁順利完成了整體脫貧摘帽,其提出的“1+10+N”黨建工作思路受到關注。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媒體一行,探訪了這個“黨建引領縣域治理的創(chuàng)新樣板”。
9月16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正式啟動。
基層黨建水平提升,干群關系也愈加緊密。近年來,曲庫乎鄉(xiāng)探索推進“支部進網、黨員聯戶”模式,將全鄉(xiāng)劃分為鄉(xiāng)、村、社3級8個網格,選派黨員擔任網格長,使黨員服務群眾更精細、更具體,下轄村、社的面貌也發(fā)生了重要轉變。
近年來,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鄉(xiāng)的格多村,以黨建為引領,將基層戰(zhàn)斗堡壘建在脫貧攻堅和生態(tài)環(huán)保一線,根植在牧民群眾心中。至2019年,格多村飼草基地累計實現經濟收入230.67萬元,牧民們端上了“草飯碗”摘掉了“窮帽子”,闖出了一條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2016年,玉樹州基層干部學院成立,玉樹州委每年從北京對口支援資金中拿出500萬元支持基層干部學院,四年間培養(yǎng)出800多名后備干部,為玉樹州村“兩委”班子注入了新鮮血液。
作為積分制管理“先行一步”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操過程中大膽擺脫“模板”限制,給“三會一課”注入時代符號。
白露以后,秋雨瀟瀟,清風習習,悶熱不再。青海的草原,有了微黃的跡象;高聳的山峰,染上了風雪的痕跡;河流嘩啦,帶著秋日涼意,游走在高原大地,仿佛是帶著信兒在奔走。
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zhèn)班彥新村,平坦整潔的道路、嶄新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處處展現著易地搬遷扶貧項目帶來的新氣息。
賽事吸引了來自青海省各市州的900余名農牧民參賽,賽事為期五天,分為傳統角弓、反曲弓和復合弓三項,以團體賽形式進行。
唐卡是青藏高原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積石山縣與循化縣隔黃河相望,保安族、撒拉族群眾生活在這里發(fā)生巨變。在脫貧攻堅大考中,兩地交出答卷。
140多萬公里,足以繞赤道35圈、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間2次的距離,0事故,這就是長途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在過去30余年的成績。
緊鄰十八軍窯洞遺址的吉絨隆溝易地扶貧安置點距離甘孜縣城的學校、醫(yī)院僅幾百米。這里的151戶,591位居民在2018年完成了搬遷安置工作。
納塔村地處拉龍措國家濕地公園,曾是甘孜州白玉縣納塔鄉(xiāng)最大的貧困村。但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成了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的利器。
石扎里布的家坐落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龍溝鄉(xiāng)阿尼米村的小山坡上。這里一年四季云霧繚繞,由于缺乏日照,農作物產量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