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0年12月29日拍攝的嵐縣普明鎮(zhèn)普明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新華社太原1月4日電 題:記者手記:冬日呂梁山的生機與溫度
新華社記者晏國政、楊晨光、宋育澤
冬日的呂梁山天寒地凍。在位于呂梁山腹地的山西省嵐縣,記者接連走訪移民小區(qū)、扶貧車間、脫貧戶家中,面對一張張笑臉,明顯感受到一種異于時節(jié)的生機與溫暖。
這是2020年12月30日拍攝的嵐縣土峪鄉(xiāng)段家舍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宋育澤 攝
在普明鎮(zhèn)普明村見到李三花時,她剛從村子邊上的扶貧車間下班回來。摸黑進了屋,拉開燈,一個裝飾一新的現(xiàn)代風格房間映入眼簾:雪白的墻壁、考究的電視墻、整齊的立柜……在這里,幾乎看不到太多“貧困”的影子。
幾年前,李三花確是普明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兩個孩子上大專,老公因為長期勞累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全家的日子過得十分緊巴。”李三花說,最吃勁的時候,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幫了他們,孩子們享受到“雨露計劃”和助學貸款,她自己免費接受了“土豆宴”技能培訓,家門口還辦起了扶貧車間。
有了政策托底,李三花兩口子更加拼命地干。幾年下來,她們家漸漸“翻了身”?!懊撠氄f到底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崩钊ㄕf,摘掉貧困帽,有了余錢,就把蓋了幾十年的房子重新裝修,“準備給兒子娶媳婦”。
2020年12月29日,李三花在嵐縣普明鎮(zhèn)移民小區(qū)扶貧車間里加工箱包。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2020年12月31日,李三花在嵐縣普明鎮(zhèn)普明村的家里蒸饅頭。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與李三花一樣在脫貧路上打拼的,還有順會鄉(xiāng)舍安村村民劉志平。這個43歲的農(nóng)村婦女在2018年住進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qū)易居苑,她是4個孩子的母親,是一個老年癡呆患者的兒媳婦,還是扶貧車間的工人、易居苑小區(qū)的保潔員、非遺項目“嵐縣面塑”培訓班的學員。
搬到縣城后,4個孩子有的上了大學,有的讀寄宿制高中。不用操心孩子的劉志平,平常就帶著患病的婆婆在小區(qū)邊上的扶貧車間做工,和丈夫一起做完保潔工作,一有時間就到面塑老師設(shè)在小區(qū)的操作間學習面塑。“雖然我沒有文化,但我跑得快,不怕苦?!眲⒅酒叫χf,現(xiàn)在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好多了,孩子們上學也爭氣,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呂梁山里,年輕人在奮斗中收獲脫貧的成就感,老年人則在安享晚年中品嘗幸福的味道。在劉志平居住的易居苑小區(qū),記者還見到了75歲的尹鳳蘭。雖然一輩子干農(nóng)活,但歲月并沒有在尹鳳蘭臉上留下太多刻痕。
尹鳳蘭說,自從3年前從土峪鄉(xiāng)段家舍村的山溝里搬出來,她就一直覺得很“幸?!薄_@種幸福,不僅是出門就能買藥買菜、冬天屋子里暖烘烘的,更是能在自己家里“利索地洗澡”。
2020年12月30日,劉志平在位于嵐縣縣城的面塑一條街學習制作面塑。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2020年12月30日,在位于嵐縣縣城的面塑一條街內(nèi),劉志平展示其制作的面塑。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段家舍村雖然離嵐縣縣城只有10來公里,但是一個“一道道溝來一道道梁,跌死松鼠摔死蛇”的地方,離最近的公路還有二三公里山路。除了路難行,更難的是用水。尹鳳蘭從嫁到段家舍村,就開始在半里路外的山溝里挑水,“水放到家里澄,最上面的干凈水用來做飯,不太好的飲牲口,最不好的留下給娃兒們洗衣服,一點也不敢浪費。”尹鳳蘭說,不要說痛快洗澡,就是洗臉水也不舍得隨便扔掉。
后來,段家舍村民取水的山溝里修起了水庫;再后來,村子里又修起了水塔能夠定時放水。雖然用水情況逐步好轉(zhuǎn),但山溝里的生活總不是那么方便。搬到縣城小區(qū)的當晚,尹鳳蘭就在自家衛(wèi)生間洗了個淋浴?!斑@是我人生第一次在自己家里利索地洗澡。當時臉上不知道是洗澡水還是淚水,反正就是激動得不行,覺得真幸福啊!”說起當時的情景,尹鳳蘭臉上再次漾起滿足的笑容。
從山梁溝峁到城鎮(zhèn)鄉(xiāng)間,呂梁山的這個冬天,因為脫貧戶的不斷奔跑而變得生動,因為易地搬遷、技能培訓等接地氣的扶貧政策而變得溫暖。走過艱辛充實的脫貧歷程,大山里的人們更加相信:沐浴陽光,再冷的冬天也會過去;不畏風寒,溫暖的春天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