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題:團結起來!我們萬眾一心!——中國抗疫人民力量的生動實踐
新華社記者
不畏艱險、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在難忘的數月時間里,武漢人、湖北人、14億中國人團結如一人。
英勇奮斗、慎終如始,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從重癥監護室到病毒實驗室,從社區街道到線上網絡,中華兒女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敬佑生命的人間大愛。
以人民智慧對抗空前巨災,以人民偉力詮釋中國力量。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曾無數次從災難中崛起的中國人民和衷共濟、迎難而上,譜寫下了一首驚天動地的歷史壯歌。
黨旗高高飄揚在抗疫一線,疫情召喚人民偉力
共產黨員、院長、醫生,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三重身份。
這是1月29日拍攝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無論哪個身份,在這非常時期、危急時刻,都沒理由退半步,必須堅決頂上去!”張定宇說。
新冠肺炎疫情籠罩下的湖北武漢,哪里最危險、哪里任務最繁重,哪里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
曾奉命赴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的南方醫院醫療隊主動請戰,誓言:“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2月15日,廣東省對口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隊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醫護人員在荊州救治患者。新華社發
“廣東省組建支援醫療隊之前,我們幾個‘老兵’就寫了‘請戰書’?!蹦戏结t院肝臟腫瘤中心主任、共產黨員郭亞兵說,“這種時刻,黨員就是‘戰士’,沖鋒在前責無旁貸?!?/p>
“我只想盡快讓病人有呼吸,沒時間考慮自己面臨多大風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共產黨員潘純的話擲地有聲。
湖北,武漢,從1月23日起,成為全國人民心頭最大的牽掛。
在黨中央、國務院部署下,先后有300多支醫療隊、4.2萬多名醫務工作者,白衣作戰袍,披甲赴荊楚。
一個個共產黨員身先士卒,一個個臨時黨支部成為戰“疫”紅色堡壘。
來到武漢,郭亞兵總是沖在第一個:病房里的第一個班,第一個進隔離病房,第一個帶頭處理院感隱患……
這是2月17日拍攝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黨員就是火種,在這里,我們一樣能發揮自己的作用?!?8歲的劉海艷是武漢新華街循禮社區黨委書記,確診后住進方艙醫院,她有了一個新身份——江漢方艙醫院病患臨時黨支部書記。
收集病友需求、分發藥品食物……在艙內,這位“老書記”架起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橋梁。
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醫護人員以一抵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有護士為患者托舉氧氣面罩一個多小時,有醫生查房時,站著就睡著了。
一張張口罩勒出傷痕的臉龐,一件件汗水浸透的衣服……在這場可歌可泣的戰斗中,4萬多名“白衣戰士”與湖北醫務人員并肩作戰,給生命以最強勁的守護!
當沖鋒號角吹響,嚴峻的疫情召喚著人民偉力。
這是2月2日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火神山、雷神山開建!一夜之間,昔日荒涼的空地,成為如火如荼的工地。
告別家人,日夜兼程。河南太康縣蘭子陳村5名“90后”小伙結伴而來;湖北紅安向家一門五兄弟自駕趕來;多地父子夫妻齊上陣……
數萬名建設者傾力搶建生命方舟。短短10多天,16座“生命之艙”在武漢三鎮拔地而起。
想著“你們還缺啥”,與襄陽市中心醫院“戰友”一碰面,遼寧省對口支援湖北襄陽醫療隊的隊員劉學勇就著力推動解決襄陽醫療物資之難。
念著“怕你吃不好”,沈陽大白菜、云南水果、貴州綠色蔬菜……各地人民拿出最好的,整噸整噸往湖北送。
一簇簇仙人掌上,是一位醫護人員高高舉起流血手掌的側影——這幅手工畫作,被護士劉艷紅取名為“仙人掌精神”。
作為寧夏第一批馳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劉艷紅空閑時,會拿起彩筆,繪下抗疫點滴。“仙人掌上的人像其實也是每一個勇敢抗疫的人。只有親歷過的人才能體會,那眾志成城的決心,那上下同心的力量。不是不害怕,只是更懂責任與擔當。”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大考凝聚人民偉力
在武漢六角亭街民意社區,一張依舊擺放著大量疫情防控表格的桌子,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武漢疫情防控工作最艱難、最危險的時候,民意社區接到轄區居民的緊急求救電話:一名疑似患者病情加重!
當時,專業救護車輛滿負荷運轉,無法在短時間內及時轉運。沒有公交車,也沒有出租車,時任社區黨委委員、居委會副主任的廖建軍借來輪椅,把病人推著送到醫院。
一直沖在社區戰“疫”一線的他,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4日,廖建軍經搶救無效以身殉職。
這是一些可歌可泣的名字:武漢市民警吳涌、南京市輔警袁劍雄、白衣天使劉智明、李文亮、夏思思、彭銀華……
面對當時未知的病毒,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沒有退縮,反而迎難而上,用血肉之軀構筑起守護生命的第一道防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
在疫情的至暗時刻,無數平凡人挺身而出,星火點亮人間大愛。
18歲的朱如歸是陜西省眉縣職業教育中心學生。大年三十,他吃完年夜飯,瞞著家人,乘火車、搭汽車、轉步行,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昌,在當地醫院隔離病區擔任志愿者。
這趟湖北行,只因鐘南山院士的逆行——“他勸大家盡量不要去武漢,但他自己卻向著武漢逆行。”“84歲的老人都能戰斗在抗疫前線,年輕人憑什么龜縮在后面?”
時隔兩個多月,武漢市民朱偉重回工作崗位。
2月29日,“W大武漢緊急救援隊”隊員李文建、朱偉、王紫懿、王震、楊學彬(從左至右)為武漢加油打氣。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疫情期間,他和王紫懿、王震、李文建、楊學彬這群普通市民,組成“W大武漢緊急救援隊”,24小時機動待命,志愿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醫院的待產孕婦。
41位留守孕婦在這群“新生命擺渡人”的幫助下,到達醫院順利生產。
學生、村民、快遞員、退休老人……與你我擦肩而過的普通人,化身志愿者,服務社區、排查患者、清潔消殺、買藥送菜,用自己的臂膀筑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線。
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黃璐琦、喬杰、陳薇等多位院士沖在一線,向科學尋找阻擊疫情的答案和方法。
病毒檢測、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策略優化……在抗疫的另一條戰線上,廣大科技工作者日夜奮戰。
3月10日,在武漢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儀式上,醫護人員集體歡呼。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1月2日,接到湖北省送檢的病例標本,中國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武桂珍和病毒病所譚文杰團隊、趙翔團隊等迅即投入一場“接力賽”。提取核酸、基因測序、比對分析……連續奮戰30多個小時,病毒的遺傳密碼終于在第一時間被破譯!依據全基因組序列,核酸檢測試劑快速研制成功。
3月20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與團隊的學生們討論實驗結果。新華社發(王強 攝)
大年初一以來,負責抗體篩選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就沒有停下來過?!皼]有哪次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科研攻關,像這次一樣壓力巨大!工作進度以小時、分鐘計?!?/p>
4月10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展示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億萬普通人匯聚的暖流,成為改天換地的巨大力量,終將驅走黑暗——2月下旬開始,多個省份陸續調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級別;4月8日,武漢宣告“解封”;五大科研攻關方向取得積極進展,三個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
朝著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向前,時代迸發人民偉力
四月的秦嶺深處,春意盎然。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坪社區的社區工廠,迎來新生。
這個素有“女媧山下小江南”美譽的縣城,卻是秦巴山區有名的貧困縣。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他們闖出的脫貧致富路,在疫情下受到嚴峻考驗:出口訂單銳減、工人復工難、物流成本高……
2月22日,乘務員在G3105次專列上向返崗務工人員講解防疫注意事項。當日,來自河南安陽、新鄉、周口、平頂山等地的700多名務工人員搭乘G3105次定制專列去往浙江杭州返崗復工。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45歲的顧芝紅去年將部分生產車間從浙江諸暨遷至這里,開設了4家社區工廠。積極出口轉內銷、電商直播賣貨……她與其他社區工廠“抱團”危中尋機,變中求生。
縫紉機扎過輕薄的布料,織機發出嗡嗡的響聲。女工靈巧的手指翻飛,一雙雙襪子逐漸成形,銷往全國各地。復工一個月來,顧芝紅的工廠銷售額已達150多萬元。
“雖然疫情影響了部分生意,但對未來,我充滿信心?!鳖欀ゼt操著一口濃郁的浙江口音,脆生生地說。
2月5日,沈陽新松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在車間生產制氧機。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生產一線,機器聲響;田野之間,犁鏵不歇。中國人民在砥礪奮進中放飛春天的希望。
“我也沒想到現在會這么忙?!卑不仗涂h舊縣鎮大張村的扶貧車間里,安徽宇杰液壓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文展說,雖然開工遲了些,但訂單要忙到兩個月后了。
這次疫情期間,當地政府除了給他們防控技術指導,還減免了3個月的房租?!皣液腿嗣窆部藭r艱,我們怎能不有所作為?”
谷雨時節,正是春種春播春管的關鍵時期。
“出門請戴口罩,不要串門聚餐……”伴著村委會大喇叭的廣播聲,武漢市江夏區法泗街三合村種植大戶劉漢波一早又穿著長筒雨膠鞋走進了田里,每走一小段,便蹲下來捋一捋稻苗,看看長勢?!把砻缭M田里,今年的收成就有底了,就像我自己,腳踩在泥里,心里才踏實?!?/p>
4月24日,工人在唐山市灤南縣一家醫用口罩企業的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從口罩、呼吸機到防護服,從“一個人的生產線”到全產業鏈的迅速整合……“中國制造”全面動員,為全球抗疫貢獻了硬核的中國力量。
位于深圳寶龍工業園的比亞迪生產車間有點特別:三個月前這里還是智能手機的制造基地。如今,這里開足馬力生產的卻是全球“剛需品”——口罩。
在口罩最緊缺的時刻,比亞迪做了一個“硬核”決定:買不到口罩生產設備,就自己造!
比亞迪總裁辦主任李巍每天都在車間協調處理生產事務,口罩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從2月17日第一只口罩下線至今,她見證了比亞迪逐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廠商之一,日產口罩接近2000萬只。
毅然結束春節休假、每天兩班倒工作、機器24小時晝夜不?!a線上,無數工人在拼。在任務最緊張的時候,中級鉗工孫海超一度連續工作了40多天。他負責設備調試的一條口罩生產線,在3月12日創造了單線日產能的最高紀錄——8萬余只。
“‘世界超市’準備好了!”面對境外洶涌的疫情,靠吃“市場飯”長大的義烏人沉著應對,千方百計接住訂單、穩住客源。
“將滯后的工期搶回來!”海南百萬噸乙烯項目、武漢市1326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一批國家重點科技專項、超級民生工程、外資標桿項目重現往日繁忙景象。
“穿過大半個中國去接你!”休過“最長春假”的湖北逾千萬農民工正陸續踏上復工路,多地開行專車、專列,甚至包機,幫助農民工返崗、企業復產。
“有一分熱,就發一分光!”物流通八方、云招聘開起來、助農直播場場火爆……每一個崗位、每一個普通人都在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這場被疫情拷問的全球化危機中,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人民充滿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的偉大生活。
“解封”半月后,煙火氣的武漢回來了。
上午9點,過早的人們迫不及待地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熱干面,是最溫暖的光景。
午后1點,小吃檔口前,顧客手里多到拿不下的美食,是快樂回來的證明。
晚上7點,華燈初上的漢街已坐滿等著打包晚餐的人,是久違了的尋常光景。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團結如一人的人民,是中華民族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磅礴偉力! (執筆記者:廖君、屈婷、侯文坤,參與記者:薛天、陳宇軒、姜剛、張辛欣、董瑞豐)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