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5日電 題:戰紅區!——發生在武漢抗疫隔離病房內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紅區”,抗疫醫院中重癥隔離病房的別稱。這個字眼,沉甸甸地壓在人們心頭。
紅區,是人類與疫魔激烈交鋒的戰區,是生與死角斗的火線,記錄著悲愴,孕育著希望。
2月5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彭志勇(左)走進隔離病房準備救治患者,一名醫生在他的隔離服上寫下名字(手機拍攝)。新華社發(鐘南軒 攝)
戰紅區,刻不容緩。醫護人員在這里,是勇士,是戰士!他們,以卓絕的勇氣,科學的實踐,與死神展開一場生死競速。
抗擊疫情,武漢,是全國、全世界的焦點。紅區,是焦點中的焦點。那里,都發生過哪些驚魂動魄又直指人心的故事?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汪暉指導醫護人員(1月10日攝)。新華社發
“辦法總比困難多”
【人物】汪暉,56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
【直擊】為提高診療效率、盡快收治更多病人,她第一時間組織、培訓醫院7批1000多名專業重癥護士,投身于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第一線。她常到發熱病房為重病人護理做床邊指導,主動在重癥病人身上,示范咽拭子的采集,創新設計了發熱門診咽拭子采集平臺,確保護士零感染。沉著冷靜的她,用心關懷身邊每一位同事,是醫院護理團隊的主心骨和精神支柱。
【自述】疫情發生在武漢,我們同濟要沖鋒在前,護理更要沖鋒在前。
如何及時識別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如何在采集病人咽拭子時盡可能隔離病毒?如何安排病人的入院流程,避免交叉感染?這些棘手的問題都頗具挑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如果我不示范,那些年輕的小護士們怎么敢上?我上了,他們才敢。多隔離一層,就能多一分安全,這是我能為他們想的。我不能垮,內心不能有半點猶豫,我必須鎮定,體現出專業性。如果我垮了,他們就會更慌。
每一次我們預感可能有病人要離去,我都是提前半天跟當班的護士梳理消毒流程,排解壓力,他們太不容易了,我打心底心疼這些孩子。我們專門設定監督崗位,安排專人每天盯在發熱門診,像監工一樣不斷提醒,通過科學管理,將感染扼殺在每一個護理環節。
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省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醫療專家組成員陸小霞在工作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種關鍵時刻沒有條件可講”
【人物】陸小霞,45歲,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直擊】隨著兒童病例陸續出現,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武漢兒童醫院指定陸小霞為病毒感染確診患兒收治病區的負責人。為照顧確診患兒,她和同事們24小時“在線”值守;為了保障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她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制定一位二線和四位一線醫生一組的工作模式。在她的帶領下,武漢兒童醫院的收治工作有條不紊,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病患兒童都得到了精心治療。
【自述】冬春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期,本就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前不久我自己也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癥狀,全身乏力。但根本顧不上休息,白天在醫院接診患兒、參與會診、治療,晚上則到金銀潭醫院值班、參與專家組討論,就連睡眠時間都成了奢侈品。
家長外出歸來,要注意徹底洗手,換掉外出衣服后再接觸孩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依然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三板斧,此外注意營養,認識病毒要科學、理智。
我們是醫務人員,這種關鍵時刻沒有條件可講,尤其我是黨員,更應該克服困難盡職盡責,我希望我們全體醫務人員從容應對,平安歸來。
“相對于成人病例,兒童免疫功能不成熟,屬于呼吸系統感染易感人群,而且癥狀更多樣化,下一步武漢兒童醫院還將根據患兒收治情況,對診療建議進行修訂和調整。”
這是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第二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治愈出院的醫護人員鄭津(2月2日攝)。新華社發
“恨不得能馬上加入戰友的隊伍中”
【人物】鄭津,34歲,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第二批治愈出院的醫護人員。
【直擊】近期,協和醫院又有6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醫護人員治愈出院。
【自述】這十幾天對我來說就像做一場夢,我經歷了從醫生轉變為患者,住院治療又康復出院的過程。
真恨不得能馬上加入戰友的隊伍中。作為一名醫生,每天早上起來看到疫情的最新資訊很痛心也很急迫。
新型冠狀病毒并不可怕,大家鼓起精神,以科學態度,再接再厲,嚴防嚴控,一定能盡早戰勝病魔!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主任、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組長趙建平在工作中(1月29日攝)。新華社發
“醫護人員的防護更顯重要”
【人物】趙建平,57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直擊】在趙建平的精心治療下,同濟醫院急診科被感染的臨床醫生陸俊恢復順利,情況穩定,核酸檢測已轉陰,1月29日從金銀潭醫院轉回同濟醫院繼續做肺部的康復治療;在他所負責的同濟醫院呼吸內科,無一例醫護人員感染。
【自述】情況緊急,必須將患者全部進行隔離,實行集中管理。無論是否在病房或是其他環境,口罩一定要戴上。
千萬不要在思想上有任何的松懈期,時刻謹記現在全國上下全力阻擊的這種病毒是一種無癥狀也能人傳人,且不分年齡大小、國籍、性別,有無基礎疾病,所有人都易感染的傳染病。
與患者接觸最多,感染風險最大的是醫護人員,再加上全國范圍內的醫療隊馳援湖北,醫護人員的防護更顯重要。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臟腫瘤中心主任、廣東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隊長郭亞兵給醫護人員做細節示范(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老兵出征,我先來!”
【人物】郭亞兵,57歲,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臟腫瘤中心主任、廣東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隊長。
【直擊】57歲的郭亞兵,從事傳染病和肝臟病臨床、教學和科研30余年,在病毒性肝炎、發熱等疾病的診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03年SARS肆虐,郭亞兵帶隊前往北京小湯山醫院,參與“非典”病人救治。
17年后,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際,郭亞兵再次向院黨委請戰,奉國家衛健委之命緊急組建廣東省南方醫院醫療隊赴武漢支援,并出任醫療隊隊長。
【自述】在廣東省組建支援醫療隊之前,我和幾個曾經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兵就寫了請戰書交給醫院。這種時刻,我們老兵責無旁貸!
來武漢之后,基本每天就睡5個小時左右。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病人,面對各種各樣的情況。
剛來的時候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又是隊長,從人員入住、工作調配、病區考察、感控防護、問題反饋、心理疏導,工作需面面俱到。
我先來!第一次值班,我毫不猶豫地第一個進病房。第一個班是最重要的!
金銀潭醫院金銀潭南七樓重癥監護室護士馬丹在工作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但也容不得我們害怕”
【人物】馬丹,31歲,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南七樓重癥監護室護士。
【直擊】馬丹每天都要進紅區,排班就像車輪一樣不斷往前滾。她們科室總共40多個護士,7到8個人為一個班組,每個班進去一次就是5個小時。
【自述】最近唯一一次回家是1月30日,那天86歲的奶奶去世,我和愛人回家看了一眼奶奶和家人就走了,沒有多逗留。疫情之下,沒有一個親人來相送,也沒有一個花圈。
去年12月29日首批轉入金銀潭醫院的7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就是進了我們科室。一點都不害怕那是假話,但也容不得我們害怕。我參加過禽流感、甲流的疫情防控工作。我們本來就是傳染病專科醫院,如果我們都不頂上去,那還等誰,還能指著誰,這是我們的專業,我們不能退縮!
在重癥室,病人的生活起居、大小便全部要護士來弄?,F在病房里13個重癥病人,最輕松的時候,一個護士也要管2到3個病人。壓力是很大的,病人都是最重的,搶救、用藥都很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面臨可能出現的搶救工作,節奏很快很緊張,強度很大,神經繃得很緊。
我們科室的護士長從疫情發生開始就沒有回過家,她天天守在病房,守著病人做ECMO(體外膜肺氧合),做完了她就直接在病房休息。有一天工作完了之后她流鼻血了,就捂著鼻子在那里吸氧。護士長和她女兒視頻,都是對著手機,躲在一邊哭。有了她的帶動,我們才有堅持下來的動力。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幫助。我現在只希望自己能盡最大的能力,救治每一個病人,讓疫情快點結束。
陸軍醫療隊黃舒在工作中(1月29日攝)。新華社發
“我和同事跑了很多地方,才好不容易買到一碗熱長壽面”
【人物】黃舒,38歲,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
【直擊】打針輸液、采集標本、監測生命體征,為病人進行心理護理,打掃病區清潔衛生……黃舒和同事們每天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紅區工作十小時以上。她在抗擊疫情的一線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希望用行動踐行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無悔的誓言。
【自述】一個上午,我和隊友兩人需要采37個血,穿著厚重的三級防護裝備,除了悶熱難受之外,護目鏡和面屏都很容易起霧。
這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特別是細致操作,會加大難度,影響效率。但患者大多表示理解,給我們鼓勵。一位50多歲的患者,血管找不準,給他扎了兩針。他不但沒有責怪,還對我們反復說:“謝謝,辛苦了?!?/p>
在特殊的戰場,我們護理人員更需要身兼數職,有時除了做日常治療和護理,還要完成打掃衛生、病區消毒和照顧患者飲食起居等工作。
病房里,一位小伙子正好過生日,我和同事跑了很多地方,才好不容易買到一碗熱長壽面。當我們把面遞給患者的時候,在場的每一個人眼角都泛起了淚花。(記者:李鵬翔、胡喆、黎云、黎昌政、侯文坤、梁建強、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