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师资队伍、育人平台、资源开发、教研活动、政策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了“强师资、筑平台、聚资源、重教研、夯基础”的五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新范式,努力营造“校园处处是红色、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强师资,着力提升育人水平。强教必先强师。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保障。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把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一是引进来,赋能课程思政建设上台阶。学校聘请一批红色文化研究与实践学者,赋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上台阶。二是走出去,拓宽课程思政教师新视野。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修班、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赛道)专题培训等100余次。另一方面,开展“重走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征之路”学术调研活动,深入江西省安远县、信丰县、大余县等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筑平台,着力实现纵横协同。一是一体建设平台集群,实现纵向横向联动。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为龙头,构建了校院两级纵向衔接、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横向协同的课程思政平台集群一体化建设模式。课程思政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夯实了学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形成了纵横协同、部门联动的育人新局面。二是对接新华思政,实现线上线下互通。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数字化,对接“新华思政”,在“新华思政”平台上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云平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实效与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践成果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三是对接相关平台,实现省内省外联动。学校作为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和全国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高校牵头单位,建立健全共同体育人合作机制,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全国的红色文化育人高地;以红色文化赋能立德树人,推动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学科专业、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资源,着力探索跨界共享。以红色基地共建为抓手聚资源。学校与江西省档案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南昌市小平小道陈列馆、中华苏维埃纪念园、甘祖昌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充分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共同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添砖加瓦,为赓续红色血脉贡献力量。以“三联三融”活动为载体聚资源。学校发挥职教师资培养办学特色和优势,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省直厅局支持和指导下,充分发挥政府、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积极作用,联合全省15个厅局所属的22所院校开展“联学联建联动融通融合融汇”活动,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重教研,着力厚植理论底蕴。教研工作是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因地制宜采用主题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跨界教研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创造力,并积极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形成了“四个一批”的教研成果:一批教研课题:获批以国家社科基金《南昌起义与中国共产党建军精神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信息化赋能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研究》为代表的180余项课程思政教研课题。一批教研书籍:出版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八一精神研究》《八一精神》《八一精神论丛》系列高质量课程思政类研究书籍。一批优质示范课:协同江西干部学院,紧扣“井冈山精神代代传”主题,建成以《机械设计基础》《IP时代文创产品设计》为代表的130余门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所有专业全覆盖。一批优秀育人案例: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32个优秀教学案例。红色文化育人案例连续纳入教育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
夯基础,着力健全保障体系。组织保障: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定期专题研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学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强化落实主体责任,构筑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课程思政建设高效联动工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办好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制度保障:学校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规范了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完善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经费保障: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本科教学经费中,每年拨付50万元课程思政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课题研究、案例库建设等,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开展。